top of page

阿卡尼亞號 RMS Arcania

艾德溫.史卓林以傳說包裝航程,卻無法擺脫現實。

起源

阿卡迪亞傳說(Arcadia folk)是布國文學傳統的核心。傳說主要流傳於布列托尼亞、鄰近的加利亞第三共和國(Troisième République Gallique),兩地邊境居民世代傳唱,發展出不同版本。艾特羅的海港城市也有類似傳說,學者認為可能是獨立發展的故事。

王國

12 世紀,聖埃塞爾雷德修士(Saint Ethelred the Chronicler)的《沉沒王國誌》(Chronicle of the Sunken Realm)記載,戰亂時代有位領主艾德溫(Edwin),聚集流民建立王國。賢者梅隆(Merion)為其鑄造三件聖物,象徵其治理。加利亞吟遊詩人的《古歌集》(Ancient Songs)稱艾德溫本為平民,因拯救村莊而被推舉為王。

部分學者認為阿卡迪亞位於大陸中央,四季如春,漁民傳說則說王國建在海島,後沉入海底。考古學家在多處發現遺跡,但無法確認真實位置。

三聖物傳說

賢者梅隆用月光鑄造和諧之鏡(Mirror of Harmony),任何人對鏡說謊都會顯露真相。平衡之秤(Scales of Balance)能衡量每人貢獻與需求,指引公平分配。守護之劍(Blade of Guardian)只有無私者能舉起,劍刃發光而不傷人。

民間有版本稱三聖物在人心腐化時出現缺陷:鏡子映照內心黑暗、天秤偏袒權勢、聖劍沉重無比。這種說法多出現在動盪時期。17 世紀啟蒙學者認為,和諧之鏡代表統治者的道德,平衡之秤代表司法公正,守護之劍代表正當軍權。該解讀在政治哲學之家間廣為流傳,用以分析烏托邦制度的可能和限制。

階級復辟

傳說中期,騎士開始要求特殊待遇,圓環議會(Circle Council)出現派系。平衡之秤的判決受到百姓質疑,和諧之鏡被刻意迴避。民間歸咎於人心貪婪,宗教文獻將衰落視為道德墮落的後果,強調個人品德,近代政治學者則認為是權力制衡失效。

王國毀滅

所有版本都提到淚水之湖(Lake of Sorrows)的最終戰役,但細節不同。多數版本說艾德溫與摩德倫(Modren)同歸於盡,也有版本描述艾德溫親手殺死養子後自盡。戰後王國沉沒,倖存者帶著教訓離開。

考古證據顯示,該處確實發生過大規模戰鬥,但無法證實超自然現象。部分學者認為「沉沒」指政權崩潰,非字面意義。

人物

艾德溫王

根據《沉沒王國誌》,艾德溫收服各地時,從不強迫歸順,而是用理念感化。他廢除貴族特權,親自與農夫同桌用餐。13 世紀加利亞學者阿爾伯特(Albert)的《王室編年史》(Royal Chronicles)描述艾德溫為理想主義者,相信人人平等。

但布列托尼亞的《北境民謠集》(Northern Ballads)說他固執己見,拒絕聽取異議。14 世紀艾特羅史家的《末代王傳》(Chronicle of the Last King)記載艾德溫在騎士要求特殊待遇時,認為真正的榮譽來自服務他人。即使梅隆多次警告騎士們的變化,艾德溫也視而不見,最終與義子決戰身亡。

賢者梅隆

《沉沒王國誌》描述梅隆為神賜予的賢者,隱居深山研究治理之道,為艾德溫鑄造象徵神意的三聖物。加利亞的《賢者錄》(Chronicle of Sages)描述他早知王國命運,仍選擇幫助艾德溫建國。梅隆在王國衰落時多次警告艾德溫,但被王的固執所阻。

 

14 世紀布列托尼亞學者認為梅隆象徵智慧、遠見,他創造的聖物體現理想,卻不敵人心。部分民間版本描述梅隆離開王國,帶走部分知識,為後世保存智慧。

騎士蘭瑟爾

12 世紀的《聖騎士傳》(Tales of Holy Knights)將蘭瑟爾(Sir Lancel)描繪為完美英雄,拯救無數性命,品德高尚。15 世紀布列托尼亞的《墮落騎士錄》(Chronicle of Fallen Knights)則強調他的墮落:享受特權、背叛理想,最終反對艾德溫。

不同地區對蘭瑟爾評價分歧。北方視他為叛徒,南方認為他是現實主義者。部分版本說他最後悔悟,試圖挽回局面,但為時已晚。

塞蕾妮亞

早期版本對王妃塞蕾妮亞(Selenia)著墨甚少,多著重政治陰謀。《沉沒王國誌》主要從政治道德角度批判,認為王國衰落源於女性參政的危險。

 

吟遊詩人強調她的美貌,描述為勾引男性的危險女人,並暗示她與蘭瑟爾有不當關係。《墮落騎士錄》記載塞蕾妮亞用奉承和物質誘惑蘭瑟爾,部分版本說她與摩德倫暗通聲氣,挑撥王室關係。

16 世紀艾特羅的《失落貴族詩集》(Poems of Lost Nobility)提及塞蕾妮亞出身沒落貴族,家族在政治鬥爭失勢,渴望重建階級秩序。近代學者認為塞蕾妮亞可能是多位歷史人物的綜合,代表貴族階級的腐化、權力慾。

摩德倫

摩德倫的身分眾說紛紜。《沉沒王國誌》描述摩德倫為戰爭孤兒,蒙受艾德溫養育之恩,卻忘恩負義。《末代王傳》則指摩德倫是沒落貴族之子,家族在動亂中失勢,託付給艾德溫撫養,但他知道自己非王室血脈,無法繼承王位:享受特權,又感到隔閡。

早期版本偏重描述摩德倫的聰慧,後期版本稱他最先發現制度缺陷,將他塑造為理想幻滅的悲劇英雄。19 世紀浪漫主義學者視其為反抗權威的青年象徵,這種詮釋在布列托尼亞近年的工人運動、改革潮流特別有共鳴。

寓意

多數版本強調阿卡迪亞的毀滅和重生是歷史規律。每代人都嘗試建立理想社會,必須以史為鏡。

傳統解讀強調驕傲、背叛的危險,現代將傳說視為政治哲學寓言,探討理想主義與現實主義的衝突。梅隆.哈蘭的對手引用阿卡迪亞傳說,嘲弄阿卡尼亞號的設計必有致命缺陷。​​

bottom of page